花蓮的吉安鄉在日據時代是大批日本人移民的主要據點。
吉安鄉早期是阿美族聚居之地,原本名為『七腳川』,在阿美族語裡就是『柴薪很多的地方』,這片美麗的土地在日本人強佔之前,一直是阿美族人安居樂業之地。
由於吉安靠近兇猛的太魯閣族人領地,當地的阿美人為了求生存,也因此比其他地區的阿美族人都更強悍。
後來日本人和阿美族人最終還是發生了大規模的抗爭,最後,不敵日本現代化的軍力,有200多名阿美族人被迫遷徙移往鯉魚潭或台東。
被強制遷村後,阿美族人所留下的土地被全數被沒,而留下的土地就成為移民村的基地。
當時只要日本移民前來,就發給一棟房子、一片大田地,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由日本四國吉野川沿岸前來的日人,並依著其故鄉內的吉野川而將此地更名為吉野,因新移民的加入,設立並奠定了現代花蓮的開發。
『吉野』的地名直到民國37年才由國民政府將之更名為『吉安』。
西元1917年,日人為了安定遠渡重洋開墾思念故鄉的日本民心,為了提供一個讓日人移民安定的力量,也為了傳教,一位名為川端滿二的長者,於是決定在此籌建屬日本真言宗高野派的『吉野布教所』,即現今的『慶修院』。
慶修院在當時除了是日人的精神信仰中心外,並具備了醫療所、課堂室及喪葬法事服務處等多種功能。
日據時代,『吉野』分為宮前、清水及草分等3座日人移民村,即為現今的慶豐、福興和永興等3村,因此吉安鄉的人文風貌,堪稱為台灣深具代表性的日人移民村。
而慶修院(吉野布教所) 在經歷日本移民時代的風光,也經歷半個世紀的沉默與殘破,
近幾年,在花蓮縣政府文化局、地方文史工作者、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等各方的努力下,經過古蹟的整修與人文精神的重建之後,為目前台灣保存最完整的真言宗寺院,
不但是東部地區保持最完整的日據時期神社古蹟外,也是台灣國家古蹟,更是日本人來台旅遊尋根拜訪的觀光景點之一。
資料來源:請按我
手水舍,通常位於神社,寺廟的參道或社殿旁,讓參拜者洗手和漱口。
大部分的手水舍沒有牆壁,四根柱子稍微向手水舍中心傾斜,並於中心安置水盤。水盤多以石材製成,亦有鐵製和木製品。
在水盤裡會放置杓子並注滿清水,參拜者首先用杓子取一瓢水,洗完左手,右手之後,再將水倒在手裡漱口,再洗一次左手之後,以杓子中剩下的水來清洗杓子。
資料來源:請按我
這裡最令人驚艷的是有鯉魚旗耶!
吼~拍起來好棒喔!!!
讓我拍得不亦樂乎阿~
青天白地滿日紅鯉魚旗XDDD
我好愛這張照片!!!!
這地方拍起來好有FU~
可惜我的相機沒辦法拍出景深阿!!!>"<
我想敗男朋友一號啦!!!
這個日式建築真的很有味道呢!
不愧是國家第三級古蹟(1997年獲列)。
院內建築與陳設留住歷史時光, 舉凡不動明王像、百度石、八十八番石佛、光明真言百萬遍石碑、洗手 舍……,
攸攸思古之情,滿溢其間,院內環境清雅,走日式庭院風格, 小橋,池塘,游魚,花草,蒼木,一靜一動交織讓人心怡的恬寧。
資料來源:請按我
很喜歡這個角落,看窗戶上有天空的倒影,多美~
抬頭看看,隨風起飛的鯉魚旗,搭配這藍天,還有柳樹,是不是很棒!!!
池塘邊,有柳樹;池塘裡,有睡蓮, 還有錦哩,美啊!!!
(雖然睡蓮都謝光光了XDDD)
綠色的睡蓮葉子、紅色的錦鯉、柳樹的倒影,別有一番滋味。
有個小寶貝在幫媽咪拍照,真棒!!!
這個角落也好棒!
晴天娃娃~
日式的味道~
總覺得這鯉魚旗,在不同角度拍起來都好棒~
最後,我們坐在古蹟的走廊上,吹著風,悠閒的感受這慢活的滋味。
有一休和尚XDDD
好愛這個走廊拍起來的照片,窗戶都有天空的倒影呢!!!
但,我親愛的朋友,經過一個上午的慕谷慕魚洗禮,你真的曬黑了!!!
好美!!!
夏天,好愛長裙,既可防曬又比較清涼XDDD
有時候會想,每到一個點,都急著在各個角落拍照,希望拍到滿意的照片,
但,是不是,忘了慢活這件事,忘了慢慢體會、細細品嘗他們的美呢?
下棋!!!
帥呆了!!!!XDDD
慶修院
地址:花蓮縣吉安鄉中興路345-1號
景觀特色:為三級古蹟,是東部地區保持最完整的日據時期神社
營業(開放)時間:慶修院/洽詢電話 03-8535479
交通資訊:
★ 自行開車:
1.國道五號:由國道一號(中山高)至汐止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(北宜高速公路),過雪山隧道由蘇澳交流道下往台9號方向行駛,到達吉安後中山路,在吉安國小對面中興路口左轉即可到達。
2.國道五號:由國道三號(二高)至南港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(北宜高速公路),過雪山隧道由蘇澳交流道下往台9號方向行駛,到達吉安後中山路,在吉安國小對面中興路口左轉即可到達慶修院。
~延伸閱讀~
留言列表